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699万,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总量过大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然而,很多专家认为,专业、地域、行业的相对过剩也是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经超过3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在绝对数量上的确十分庞大。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却不足15%,不但低于美国,更远低于周边的日本、韩国。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从占人口比例看,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尤其是高技能人才。
以江苏省为例,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一项调查显示,至2012年底,江苏高技能人才总量203.2万,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8.3%,但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仍然供应不足。
缺少高技能人才的不仅是江苏,在沈阳,广告、金融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岗位中也缺少技能较高的“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在湖北,该省计划未来5年培养开发紧缺技能人才50万人……
专业比例严重失调
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的紧缺,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说明我国人才结构亟须调整。
金陵科技学院位于南京市,该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陆国晓说,近年来工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文科类毕业生找工作则相对困难。
过去10多年来,部分本专科院校大量扩招。业内人士分析,工科专业需要大量的设备,人才培养成本高,而中文、英语、新闻等基础类学科一本书就能开课,金融、财会、管理类专业“外表光鲜”,自然成为扩招的首选,学科专业比例失调的现象因此逐年加剧。
近年来,类似“农民工工资超过大学生”的报道时有所见,江苏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正是因为市场规律发生了作用——某些专业毕业生出现过剩,供大于求,薪酬就会下降。
地域、行业鸿沟亟待弥合
或是希望在大城市闯一闯,或是毕业回乡感觉“颜面无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域差距过大是大学生扎堆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专家指出,基层很缺人才,但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去,认为很难看到发展前景。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那里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