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宴既是中国文化之传统,也是中国文明之惯性,好古者可称之为宏大的“礼”,现实者可谓之凡庸的“情”——人情。讲人情、礼节,或曰感恩,谢师宴并无不可。古代科举,考中的举子拜恩师会同门,那是很大的仪式或者习惯。现代人摆一场谢师宴,自然也很正常。
问题是,谢师宴这些年变了味:或是盲目攀比,老师一场赶一场,场面越来越大,谢师宴既成了某些学生摆阔炫富的仪式,也成为一些老师追逐虚荣甚至收礼的载体;或是形成奢靡之风,让富裕者大光其虚荣,让贫寒学子不堪忍受耗费之贵;或是污染了教学关系,尤其是奢靡谢师宴对老师的诱惑,使其忘记了传道、授业与解惑,对学子无法做到公平对待,而以贫富论英雄。
由是而论,异化的、奢靡的谢师宴确应叫停。尤其是那些有权者组织的谢师宴,譬如党员领导干部,纵然是8小时外为子女组织的谢师宴,也会一不小心触犯了党纪条规。纪检部门发红头文件禁止,是恰当的规范之举。自然,也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那些热衷赴谢师宴而且深谙内中味道的老师,或倡议要其自律、或劝诫促其自省、或以红头文件禁绝,也应予以肯定。
至于富豪子弟,执意以朱门酒肉,用谢师来显摆,并不违法,其高消费行为似乎不可以用红头文件去禁止。但前面说了,奢靡谢师宴固然不属于红头文件所管,但红头文件可以管得住赴宴的人。甲方乙方,缺其一谢师宴的狂欢就难以上演。
如果红头文件禁谢师宴采取“一刀切”而非“定点规范”,则有多管闲事之嫌。譬如,学生、家长和老师,吃一顿便餐,交流下心得或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这种人情无伤大雅,红头文件自不必管。
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红尘世界,法治还是第一性的,公权力与私权利,各安其分最好。至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关切,权力纠偏只是手段之一,法治基础上的自律和大众舆论的全方位监督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