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气温的不断增高,人们对高温津贴的关注也随之增加了不少。记者在洛阳街头走访发现,环卫、建筑、快递等行业从业人员,高温津贴并未落实到位,有些单位甚至以“5斤白糖、一包茶叶”代替高温补贴。
“高温津贴”成了仅仅停留在文件中而难以落实的“纸上福利”,导致现实中大多数劳动者尤其是高温天气的户外劳动者根本无缘享用这种公共福利,这不仅是高温关怀善意的折扣,更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一种漠然。“高温津贴”为何会成为“纸上福利”?背后原因并不复杂,这与现实中执法行为不到位、执法主体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高温津贴”发放,目前仅仅只有劳动部门可以以维权为目的进行干预,但在劳动单位和职工之间,后者的弱势地位再加上可能遭遇辞退等困境,特别是一些最需要“高温津贴”的特殊企业里,务工人员又如何能保证平等协商的权利呢?如果用人单位一发声,职工又如何来维权呢?
因此,要想让“高温津贴”真正成为高温关怀的理想载体,要想保证务工人员对“高温津贴”应享尽享,最关键还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去推行这个善政。首先是强化宣传引导,利用送政策法规进工地进单位进厂矿企业等,把“高温津贴”的政策送到用工一线,让所有务工人员都知道什么是“高温津贴”以及如何保证自己享受高温福利,为维权和享用高温关怀奠定基础。其次是明确执法主体和执法方式,规定“高温津贴”强制推行的执法主体、执法责任,并设立举报电话等,对违反“高温津贴”政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顶格究责,利用执法强制,全力推行高温津贴的发放到位。更关键的是,不妨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受理审批机制,可以由务工人员依据有关要求直接向劳动部门申请拨付,劳动部门核准后强制用工单位执行,也可以采取财政扶持的方式,由用人单位和财政按比例承担“高温津贴”的发放,这样既能避免用工单位因成本增加而不愿意发放的心理,又可以通过公共财政来实现对公共福利政策的救助实施,这样才会使“高温津贴”真正发挥效应,成为惠及民生的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