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很多人感到头顶的蓝天多了起来,空气质量不错。在北京等地,一些以往不时掏出手机查看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家长们,现在带孩子出门前基本不看PM2.5(细颗粒物)数据了。在微信、微博里,人们时不时晒蓝天、晒白云、晒朝阳、晒夕阳。
让人心旷神怡的蓝天白云多了,当然是好事,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对大气污染防治掉以轻心,应该像中医一样“冬病夏治”,及早行动,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
最近蓝天比较多,这既是“人努力”的结果,也和“天帮忙”密不可分。去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紧锣密鼓调结构、压煤炭、治污染,取得初步成效。环保部公布的今年1—5月监测数据显示,首批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中,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5%,京津冀地区13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6%。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再加上进入夏季后雨水较多,大气扩散条件明显改善,导致不少地区近期频现蓝天。
污染物排放量和气象条件,是决定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将二者称为“元凶”和“帮凶”。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些,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而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测,我国煤炭消费量可能在2020年达到峰值47.6亿吨,比2013年的消费量还要增加12亿吨。这就意味着,如果产业结构调整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不能尽快取得突破,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很可能将长期居高不下。“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经年累月落下的大病,要想短期内治愈去根,绝非易事。
再看气象条件。今年2月和去年1月,由于冷空气势力偏弱,风力较小,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静稳天气,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大范围严重雾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类似的不利天气过程,估计在秋冬季节仍然会不时袭来。
实际上,夏季也会遭遇恼人的灰霾。例如,7月3日和4日,北京、石家庄等地处于低压系统控制下,湿度较大,扩散条件不利,出现灰蒙蒙的重度污染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近期蓝天有所增多、霾天有所减少,但各级政府和企业防治污染的决心与力度绝不能减弱。只有及早行动,对症下药,扶正祛邪,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实施污染防治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才能逐步医治好污染痼疾。
同呼吸,就要共奋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既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夏季把空调温度调高一些、离开办公室时随手关灯、买车时多考虑节油环保、别再“打瓶酱油也开车”……绿色环保蔚然成风,人人参与节能减排,就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减少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在老天“不帮忙”时,留住更多的蓝天和清新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