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代表介绍:“今年,天津要继续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完成32座供热燃煤锅炉改燃,加快推进东北郊热电厂二期、陈热煤改气搬迁一套机组投产。启动植物园、动物园建设,新增绿地1200万平方米,全年植树造林17万亩。”他建议制定生态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上限,以此来确定能源、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等控制性指标。
美丽中国要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一个重大举措来实现,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目标。核心问题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尽快改变目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的倾向。要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成为应有之意。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是竭泽而渔。
热点解析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各地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人们意识到,让人民群众过“一手拎着钱袋子、一手提着药罐子”的日子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一些过去污染严重的城市,提出要打造蓝天白云之城、青山绿水之城;一些干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能自觉摈弃污染项目和落后产能,坚决提出不要污染的GDP。针对扭转生态恶化局面的调整产业结构、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修复山水生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在各地加紧落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须在法治框架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实现。多年的实践让各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个部门,是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总结过去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采取更加果敢和有力的措施,同时在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管理机制模式亟待健全,制度建设任重道远。近年来,各地纷纷夯实生态文明制度基础。但是,对照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管理制度建设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成为代表们的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