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杭州籍运动员孙杨、叶诗文近日回到杭州,特地回了一次母校,杭州体育局赵局长细数着两位杭州奥运冠军的成长之路,在他看来,两人已经成为杭州的城市名片,杭州将为他们在杭州体校门前树两座雕像,而杭州体育馆门前的“杭州奥运冠军雕塑”数量也将从四座增加到六座。
“杭州奥运冠军雕塑”系列早已有之。已建好的四座雕塑分别为:1984年奥运会女子小口径标准步枪冠军吴小旋,1984年、1988年奥运会男子跳马冠军楼云,2004年奥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冠军罗雪娟,2004年、2008年残奥会女子坐式排球冠军郑雄鹰。
相关评论
《孙杨叶诗文的雕像是做给谁看的?》:运动员得了金牌,这是好事,值得赞赏,但应以平常心看。像杭州体育局官员那样把奥运冠军称为“城市英雄”,如此神圣化,如此煽情,大可不必。
最近这些年来,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后,人们对金牌的价值,对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关系,都有了很多新的理解,其中最大的共识是,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以增进国民健康、提升国民福利为宗旨,金牌的多少应在其次。而以塑像的方式表彰金牌运动员,表面上肯定的是运动员,实质上强化的仍然是以竞技体育为本的思路,这种“惯例”的延续,显然无法回应公众对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更高期待。
《杭州或为孙杨叶诗文立雕像 神话式未来惹人忧》:杭州近日准备为孙杨和叶诗文立上一座雕像,就本身而言,立一个合适的塑像就是一种鼓励、支持和发扬,本无可非议,但是就奥林匹克精神而言,金牌绝对不是目的,奥林匹克所崇尚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内容,是促进人类向更高水平迈进,金牌只是对一个阶段所取得成功的一种犒赏,我们在关注金牌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其他运动员,不少刻苦训练而没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值得关注,那些没有去伦敦奥运会的清贫度日的运动员更值得关注,与其现在花钱立一座雕像,倒不如成立一个孙杨、叶诗文基金,去帮助那些普通运动员,去拯救那些贫困的退役运动员,去培养家境贫寒的青少年人才。
《为孙杨叶诗文塑像未尝不可》:笔者不反对理由在于,其一,这是杭州市的传统,并非现在才这么做,既是传统,还是按照惯例来做,否则,是对后来奥运冠军的不尊重;其二,它只立在杭州体育馆门前,而非城市的景观大道或其他热闹地方,在体育馆门前为冠军塑像,可谓名正言顺,可看做是对奥运精神和体育精神的一种颂扬。任何时候,对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的张扬,都是需要的。孙叶的冠军,是他们在公平竞争的规则下取得的。因此,在体育馆前为其二人塑像,让人记住他们曾经取得的成就以及体育精神,未有什么不妥。
模拟题
杭州籍运动员孙杨、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杭州体育局声称,要给新晋奥运冠军孙杨、叶诗文建造雕像。有人表示支持,认为为奥运冠军塑雕像是杭州的一贯传统,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孙杨、叶诗文作为中国运动员的杰出代表,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在赛场上为国争光的壮举值得赞扬。在此背景之下,杭州打算为这两位运动员建造雕像,以此来表达家乡的自豪骄傲之情,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做法却值得商榷。
第一,作为杭州的一贯传统,为杭州籍优秀运动员建造雕像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做法的目的却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杭州是为了赞颂体育健儿,弘扬体育精神,那么就不应该仅为本地运动员塑像,毕竟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佳绩、表现卓越的运动员大有人在,孙杨和叶诗文固然优秀,但也绝不能代表所有为体育事业倾尽心力的运动健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杭州此举,无非是为了突出本地运动员所取得的佳绩,但是杭州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孙杨和叶诗文即使家在杭州,他们在体育事业上获得的荣誉也包含了国家性资源的投入,过于标榜运动员的家乡所在地,难免有炒作的嫌疑。
第二,通过雕塑记录运动员的辉煌业绩,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后人的作用。但是雕像这种方式未免过于隆重,甚至可能带来负面效应,那就是人们过于关注运动员一战成名的辉煌,忽视他们优异成绩背后长年累月、艰苦卓绝的付出,过度的追捧可能会让体育精神蒙上功利色彩。
第三,之所以为孙杨和叶诗文建造雕像,与他们在国际赛事上获得金牌密不可分,相信杭州本地除了培养出这两位金牌运动员外,也一定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银牌、铜牌运动员,乃至更多默默无闻的后备选手。即使他们没有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仍然应该为这些刻苦训练的运动员们鼓掌,他们同样是践行奥利匹克精神的强者。杭州只为金牌运动员塑像,传达出的理念是,竞技体育的成功标准就是拿金牌,这恰恰违背了体育事业增进国民健康、提升国民福利的宗旨。
总之,表彰运动员的出发点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例如,在对金牌获得者大肆宣扬的同时,也不应该使其他运动员受到冷落,对于为国家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应该一视同仁。与此同时,在宣传方式的选择上,也应该体现正面的价值导向。与其动用庞大的财政资金为运动员建造雕像,倒不如成立一个孙杨、叶诗文基金,去帮助那些普通运动员,去拯救那些贫困的退役运动员,去培养家境贫寒的青少年人才。
相信如此一来,体育精神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